沈文栋 (Shen Wendong,1927年3月17日-2018年9月24日) ,出生于西关冠山,籍贯中国江苏金坛,西关社会主义共和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西关科学院、西关工程院资深院士。
沈文栋1945-1949年就读于笃初国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系;1955年获得苏联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博士学位;1959-1961年在中国交流,参与了液体探空火箭和近程地地导弹的发射实验;1961年回国,任西关科学院力学部研究员;1965年任西关科学院三〇七所(制导武器研究所)副所长;1969年任西关科学院六〇九所(航天工业研究所)副所长;1977年任西关革命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委员长;1983年被选为西关科学院院士;沈文栋主要从事航空工程、火箭导弹技术、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
沈文栋是西关航天第一任总工程师,牵头研发了西关第一颗自主设计的人造地球卫星及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并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下带领科研人员突破了“一箭多星”“地外行星探测”等技术壁垒。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暨航天事业大会上,沈文栋被西关国务院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2018年9月24日在冠山逝世,享年91岁。
中文名 | 沈文栋 |
外文名 | Shen Wendong |
国籍 | ![]() |
民族 | 汉族 |
籍贯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常州市金坛区 |
出生 | 1927年3月17日 西关第一民国冠山市第二区师部村 |
逝世 | 2018年9月26日(91岁)
|
毕业院校 | 苏联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 |
职业 | 航天工程科学家 |
沈文栋于1927年3月17日出生于冠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沈熙彦曾任冠山新闻部副部长,母亲耿丽英是冠山第一代女知识分子之一,是所谓的“大家闺秀”,自幼也满腹经纶。因此,沈文栋从小耳濡目染,饱受诗书熏陶。
1940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随后也大举入侵西关,位于沿海地区的冠山市首当其冲,困守一周后沦陷。沈熙彦严词拒绝日寇捏造假新闻,篡改美化侵略事实的要求而被毒打,落下重伤,于1941年2月逝世。随后沈文栋随母亲耿丽英出逃西关市,又辗转逃到沈母的老家笃初长平。
1940年7月入冠山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但不久因冠山沦陷,学校被敌机炸毁而停课,期间目睹西关空军飞机落后而节节败退之状,立志学习为国家设计新型飞机。
1941年7月考入长平中学堂,4年后考入笃初国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毕业后回到西关,在冠山飞机制造厂实习。不久被选为西关“一五计划”培养人才之一,公费赴苏联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学习。在苏学习期间见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遂有了为祖国研发运载火箭及人造卫星的想法。
1959年赴中国交流,参与液体探空火箭和近程地地导弹的研制工作和发射实验。1961年回国。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人类进入航天时代。西关政府和科研人士对此都非常重视,早在1963年,沈文栋、白艳平(航空航天工程学家)等科学家就联合向中央上书,建议“在将来五到十年内,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利用本国优秀的科研环境,发展自己的航天科研水平,研制西关自己的人造卫星”。时任西关国家主席的任立飞及西关科学院对此持支持态度,次年成立“火箭与人造卫星研究小组”,组长沈文栋,并拨专款支持研究。但后来科学院代表团对苏联进行考察后,认为人造卫星综合性强、技术复杂,西关尚未达到发射所具备的条件,加之1965年西关-浦天分离,边境形势骤然升温,考察团代表在总结报告中提出建议推迟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把科研力量转移到各类制导武器的研发上。于是研究小组被迫暂时解散,沈文栋于同年被调任为三〇七所(制导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改为从事此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间,他牵头研发“破晓一号”近程导弹、“破晓二号”中程导弹,并试射成功。
1971年,边境形势缓和,国家经济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且同年1月“霜星一号”中程导弹试射成功,标志西关已经基本具备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9月,人造卫星正式开始研制,全国的人、财、物对研究小组的要求均开绿灯。尽管如此,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设备缺少,科研进程也被拖慢。在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精神下,科研团队克服诸多困难,于1977年成功研发西关第一颗人造卫星“远望号”(127千克),并使用由“霜星一号”改造的“先驱者号”运载火箭发射进入近地点509km、远地点1752km、倾角54.33°的椭圆轨道。
待续
2000年,沈文栋以73岁高龄退休,其后随爱人一直居住在冠山市武隆区航空北路12号的冠山机场职工生活区,期间依然心系航天事业。
待续
2018年9月24日在冠山逝世。
沈文栋逝世前久病在床,本已虚弱失声,看到电视中的“远望号”卫星回收成功的新闻后突然坐起向陪护的家属询问,得知西关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返回西关大地,拍掌大笑而逝。
2023年2月,入选西关邮政发行的《西关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
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