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自1852年,紫金建立起两所大学,至此紫金的科考制度结束。此后紫金各大学均为单独招考,由各校自主进行。而至1930年,紫金出现了大学联合招生,其中有七星关大学、南天大学、南天工科大学组成的西联招和出云大学、紫金大学组成的东联招。
到了1936年,在雪烟府督学司的推动下,首都联招成立,其由雪烟大学、紫金综合大学、筑春江大学、雪烟理科大学、东洋大学、檀称祇沙大学、帝国大学及紫金商学院等8所位于雪烟的大学代表组成的联招委员会进行管理和举办,其中雪烟大学、紫金综合大学与筑春江大学有3位委员会员名额,其余院校各1名,令由雪烟府督学司委派5名委员及1名联招委员会的委员长。此后4年内,首都联招又加入了7个成员大学,这成了高统考的前身。
1946年,紫金民主共和国成立,因为各校依然为独立考试或部分院校联考,考生必须分拨去各地应试,以至于各地考生十分疲惫。因此,大学入学开始进行改革。在政府商议后,于1947年举行了第一次的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一般叫做联考,学生应先填报志愿,再进行考试。第一届联考于1947年7月18日至22日举行,共国文、英文、数学、人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及生物9科,由国家考试院主办,各道考试院管理及阅卷。自此年起,全国高中学生均需参加联考才得以进入大学。
1948年,紫金的普通教育制度从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改为4年小学、6年(不完全)/8年(完全)中学,原为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参加联考,这之后则为中学八年级参加。此外联考也进行了标准化改革:联考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分别为人文类、理工类、医科类、社科类,考生应在考试前的学期初(即填报志愿前)选择考试的组别,各组考试的学科不一样,但每科在中学时都会学习。其中数学分为文理两类,文类较理类试题更容易;外文则分为英俄双语,考生进入考场时可随意选择外文科目,一般默认英文,选择俄文的考生应先在考场报告。(甲乙丙丁四组的考试内容见下)
国文、数学满分为120分,外文满分100分,历史、地理、社哲、物理、化学、生物满分50分,总分490分。
自此次联考开始,考试时间正式定为5月29日至5月31日,也奠定了高统考在5月下旬举行的基础。(考试时间表见下)
同时《紫金基本教育教材纲要》(第一版)由教育部编纂完毕,从此开始未来的重要考试都将在教纲内出题。
1974年,联考取消了分组选科的模式,学生应在中学七年级选择文科或理科,然后根据选科在联考中进行考试,并再从历史、地理、社会、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任选1科,考试科目除原华文、数学、外文外就包括文科通识/理科通识及自选科目。文科通识包括多成的文科跨学科题目及小部分理科跨学科题目,文理比例8:2,理科通识反之亦然。数学也延续文理分科的制度,中七按选择文理分卷考试。华文、数学满分提高至150分,外文及文理通识满分100分,自选单科满分50分,总分提高至550分。
同时由于联考改制,联考天数从3日提升至4日。(考试时间表见下)
1976年,6科中自选1科的制度改为文理2个类别里的科目各自选择1科,总分相应改至600分。
1990年,在紫金两大运动后,除政治上的变迁,教育上也迎来了大规模改制。由于紫金学制从4-6/8改为5-4-3的新制度,参加大考的学生变为高三生,原来联考的选科制也进行了变化,实行了一些列大改。首先原来的高等院校联合招生考试的名称改为了现在使用的紫金高等教育统一文化考试,其次,由于科目变化,必考科目从原来的华文、数学、外文中又增加了中文文学和高等数学两科。必需选考科目中自选2科改为自选4科,并且不限制文理区分,可选科目也有所更改,由原来的历史、地理、社哲、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改变为在东亚史、世界史、社会与哲学、人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8科中选择,这其中文类的4科科目均为开卷考。外文科可选科目从原来的英文、俄文又增加了日文、法文和意大利文三科,学生可在小学就选择未来需要学习的外文科目,每到升学的时候可以转科。(不过只有雪烟及较大城市的核心区的部分小学有俄、日、法、意文的专门教育,大部分小学只可学习英文)
此外,各科的满分也做适当调整,外文满分改为200分满分,但加入交流能力测试(为单独考试,分数占外文总分其中的80分),必自选科目分数满分提升至100分,新增的中文文学、高等数学满分也为100分,华文、数学不变,满分总有1100分。除了分数调整之外,紫金高统考也引入了评级模式,分别为优秀(成绩占总分90%-100%)、良好(成绩占总分 80%-89%)、普通(成绩占总分 70%-79%)、及格(成绩占总分60%-69%)、欠佳(成绩占总分0%-59%),得到优秀级别教育部将会给予奖学金,得到的优秀级别越多奖学金自然也是越多,获优比高的话可能被部分院校不必限制分数,直接录取。
高统考这次改制后需要5天才可结束考试,相比改制前多1天。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