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 |
1852年10月9日生,1921年12月19日逝世,化学家,曾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
1852年10月9日,张费岚出生于JGSH汉江,他的父亲张伦兹是当地富有的企业家。ZFL自幼勤奋好学,186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菲蒽大学预科,1871年进入菲蒽大学,一年以后,又转入镁州大学学习,该校对于新入学的化学系学生要求很严,规定必须经过严格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训练。在JGSH化学家拜菲指导下,ZFL熟练地掌握了用本生创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水质。接着,ZFL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很幸运的是,他开始与拜教授接触。拜菲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874年ZFL在拜菲教授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苔黑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ZFL毕业以后,当时已受聘担任芳海大学化学教授的拜菲希望ZFL能和他一起在芳海大学任教。能够在这位有机化学权威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恰恰是ZFL的愿望,于是ZFL欣然当了拜菲的助教。
19世纪的有机化学大师,对糖、酶、嘌呤、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在著名的JGSH岚光化学会的创立中,ZFL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之初,在有机化学领域中,JGSH的ZFL是最知名的学者之一。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荣获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糖类和蛋白质研究
1883年他接受兰芳苯胺苏打厂( 兰科股份公司的前身)的邀请,前往担任其实验室负责人。期间他开始了对糖类的研究。1880年以前,人们已经测出葡萄糖的化学式是C6H12O6,并通过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和裴林反应推测葡萄糖中存在醛基。ZFL结合前人的成就和自己对肼类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他首先研究了葡萄糖的性质,如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葡萄糖被还原为醇,糖类与苯肼的反应形成苯腙和脎,后者成为确定糖类的特征鉴别反应。
1888年到1892年他成为维尓茨港大学化学系教授,这是他觉得很快乐的一段时间,这一阶段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有机化学中描述立体构型的重要方法—张费岚投影式,竖直线代表远离观察者的化学键,水平线代表朝向观察者的化学键,这样将三维结构的分子用二维形式表达出来,使得研究者便于互相交流。。1892年他接替刚刚去世的冯·霍夫曼任江海大学化学系主任一直到1919年去世。在江海,ZFL总结当时所有已知糖的立体构型他接受了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的葡萄糖中存在四个手性碳原子的观点,确定了葡萄糖的链状结构,并认为葡萄糖应该有2的四次方=16种立体异构体。并且自己合成了其中的异葡萄糖、甘露糖和伊杜糖。
1899年到1908年ZFL对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ZFL之前,李比希等人试图像小分子一样用简单的化学式来描述蛋白质,但遇到了困难。ZFL首先提出氨基酸通过肽键(-CONH-)结合所形成的多肽,多肽正是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在实验上,ZFL改进了测试氨基酸的办法,发现了新的环状氨基酸脯氨酸和氧脯氨酸。他还尝试使用光反应来让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并合成了二肽,三肽和多肽(含18个氨基酸[5])。给后来(预留)等人对蛋白质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
1902年他因对糖和嘌呤的合成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肼类与嘌呤研究
在江港中央化工大学的临时讲师任上,张费岚作出了自己在化学上的第一个重要发现,使用亚硫酸盐还原重氮苯,合成了苯肼(C6H5NHNH2)。以苯肼为起点,他和他的表弟张银德一起研究肼类的性质,他们提出了从三苯甲烷生产染料的新合成路线,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正确。1875年拜菲被邀请前往慕尼黑大学接替1873年去世的李比希留下的化学系教授的教职, 张费岚跟随拜菲前往,成为拜菲在有机化学研究上的一名助手。
1879年张费岚被江海大学任命为分析化学的副教授,并拒绝了来自雅琛工业大学的担任化学系主任的邀请。1881年他被河海理工大学大学任命为正教授,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饮料的组分进行研究,分离并分析了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等,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化合物和尿酸都是一个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这个化合物便是嘌呤,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杂合的杂环化合物,是重要的代谢物之一。
科学发展的贡献
一、对糖类的研究;
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
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
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由此可见,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蛋白体”实际上就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体。鉴于这一点,可见费歇尔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他为现代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张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