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
北大西洋联邦1998年年度10大网络热词 |
此条目大部分内容为虚构
WCC、OlHDTP等为虚构代码/协议
WWW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但它并不等同于互联网,只是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之一。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梦想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库。在这个信息库中,信息不仅能被全球的人们存取,而且能轻松地链接到其他地方的信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重要的信息。
万维网中至关重要的概念超文本起源于1960年代的几个从前的项目。譬如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的仙那都项目(Project Xanadu)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NLS。而这两个项目的灵感都是来源于万尼瓦尔·布什在其1945年的论文《和我们想得一样》中为微缩胶片设计的“记忆延伸”(memex)系统。
最早的网络构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980年蒂姆·伯纳斯·李构建的ENQUIRE项目。这是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尽管这与我们使用的万维网大不相同,但是它们有许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还包括一些伯纳斯·李的万维网之后的下一个项目语义网中的构想。
1989年3月,伯纳斯-李撰写了《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一文,文中提及ENQUIRE 并且描述了一个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1990年11月12日他和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合作提出了一个更加正式的关于万维网的建议。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写了第一个网页以实现他文中的想法。
在那年的圣诞假期,伯纳斯·李制作了要一个网络工作所必须的所有工具: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同时也是编辑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两个月之后Gopher宣布不再免费,造成大量用户从Gopher转向万维网。
英文短语“surfing theInternet”(“网上冲浪”),即浏览网络,首先由一个叫简·阿莫尔·泡利(Jean Armour Polly)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网上冲浪》使这个概念被大众接受。这本书由威尔逊出版社在1992年6月正式出版。她可能是独立提出这个概念的,但在更早的1991年到1992年间在Usenet就有人使用了。
尽管英文单词worldwide通常被写为一个词(没有空格或者连字符),全称World Wide Web 和其简称WWW在一些正规的英文中也被广泛使用。谈到万维网称其为WorldWideWeb(这正是一个编程序的人喜欢连词字,即把几个词连在一起成一个新词的绝佳例子)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连字符,这样这个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语用法)。
网页是网站的基本信息单位,是WWW的基本文档。它由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及链接组成,是用HTML编写的,通过链接实现与其他网页或网站的关联和跳转。
网站由众多不同内容的网页构成,网页的内容可体现网站的全部功能。通常把进入网站首先看到的网页称为首页或主页(homepage),例如美国在线、谷歌就是比较知名的大型门户网站。
超文本是把一些信息根据需要连接起来的信息管理技术,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文本的链接指针打开另一个相关的文本。只要用鼠标单击文本中通常带下划线的条目,便可获得相关的信息。网页的出色之处在于能够把超链接嵌入到网页中,使用户能够从一个网页站点方便地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网页站点。HTTP协议使用GET命令向Web服务器传输参数,获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类似的命令还有POST命令。
超链接是WWW上的一种链接技巧,它是内嵌在文本或图像中的。通过已定义好的关键字和图形,只要单击某个图标或某段文字,就可以自动连上相对应的其他文件。文本超链接在浏览器中通常带下划线,而图像超链接是看不到的;但如果用户的鼠标碰到它,鼠标的指标通常会变成手指状(文本超链接也是如此)。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它负责规定浏览器和服务器怎样互相交流。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作用是定义超文本文档的结构和格式。
在线超文档传输协议(Online Hyper-Documents Transfer Protocol),一种新兴的文件传输协议,旨在让用户更方便快捷的传输文档。
网页控制代码(Web-Controller Code),基于BASIC和OlHDTP编写的网页代码,旨在让入门网络爱好者更方便地搭建自己的网站/博客。
http://info.cern.ch/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世界万维网的技术、帮助与支持界面。世界上第一个网页。
网络 |
北大西洋联邦1998年年度10大网络热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