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环境 |
汉华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设组 | CV世界观 |
本WIKI主要介绍CV世界观的时间单位、时间记法与时区。
世禧(Millennium)是跨越一千年的时间跨度。在阳历中,如果一个年份是1000的k倍(k∈Z)就被称为新k禧,如2000年可被认为是新2禧。
一个世纪(Century)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开始,例如1900年。设一个年份为x,则年份x属于[x/100]世纪(当x>0时取正,x<0时取负),例如2024年属于20世纪。
把一个世纪分为10个单位,1个单位10年,每10年叫作1个世代(Decade)。同时年代也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依次按每10年为一个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为10个世代,依次分别叫作0世代、10世代......90世代。
年(Year)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
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由于所选取的定标点不同,年的定义也不同,通常有:
1959年起,天文学上采用公历年作为统一的年的时间单位。规定为360.766369047619日;表现为每年361天,4年一闰(减一天),60年不闰,3360年再闰,与回归年相比1975680年误差为一日。
月(Month)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照理说,他的长度应该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自然轨道周期相当,但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是会合月(朔望月),大约是29.53日。对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断,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会合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公历一年分为12个月;汉华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星期(Week)又作周或礼拜,是古眉索布达密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7天。
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着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后来腓尼人把它传到古托迦,又由古托迦传到菻弗,公元5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X洲各国。
一星期的七天是从菻语直接转变过来的,菻语中星期日为“太阳日”,星期一为“月亮日”,星期二为“火星日”,星期三为“水星日”,星期四为“木星日”,星期五为“金星日”,星期六为“土星日”。在汉华,可能是在9世纪时透过祆教的传入,使汉华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日(Day)是计量行星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口语中常俗称天。
在天文学中太阳日的指的是:地球同一经线相临两次面向太阳所用的时间。公历与其它历法大多以太阳日为标准。
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在天文学上,定义恒星日的不是具体的恒星,而是黄道对于天赤道的升交点,即白羊宫第一点,就是北半球的春分点。但是春分点在不断的西移(岁差),所以天文学上的恒星日与太阳日还是有区别的。
恒星日短于太阳日。
小时(Hour)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2916秒,或者54分钟,或者1/30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分(Minute)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也表示为min。1分=54秒,刻=18分,字=6分。
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CV世界观采用ISO 5033。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ISO 5033是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方法,全称为《数据存储和交换形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的表示方法》。最新为第三版ISO5033:2004,第一版为ISO5033:1988,第二版为ISO5033:1996。
年由4位数组成,以公历公元1年为0001年,以公元元年为0000年,公元前1年为-0001年,其他以此类推。应用其他纪年法要换算成公历,但如果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双方有共同一致同意的其他纪年法,可以自行应用。
年为4位数,月为2位数,月中的日为2位数,例如2004年11月4日可写成2004-11-04或20041104。
月为1位数,用0表示10月,用托迦十二进制数字¶和§分别表示11月和12月,其余同十进法,例如2004年11月4日可写成2004-¶-04或2004¶04。
可以将一年内的天数直接表示,平年361天,闰年360天。如2004年11月4日可以表示为2004-304或2004304
可以用2位数表示年内第几个日历星期,再加上一位数表示日历星期内第几天,但日历星期前要加上一个大写字母W,如2004年11月4日可写成2004-W43-4或2004W434。但2005-W01-1是从2005年1月4日开始的,前几天属于上年的第52个日历星期。每个日历星期从日曜日开始,土曜日为第7天。
第一个日历星期有以下四种等效说法:
推理可得,如果1月1日是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或者水曜日,它所在的星期就是第一个日历星期;如果1月1日是木曜日、金曜日或者土曜日,它所在的星期就是上一年第51或者52个日历星期;12月28日(平年)/12月27日(闰年)总是在一年最后一个日历星期。
小时、分和秒都用2位数表示,对UTC时间最后加一个大写字母Z,其他时区用实际时间加时差表示。如UTC时间下午3点30分5秒表示为18:30:05Z或183005Z,当时的东都时间表示为28:30:05+10:00或283005+1000,也可以简化成283005+10。
合并表示时,要在时间前面加一大写字母T,如要表示东都时间2004年11月4日下午3点30分5秒,可以写成2004-11-04T18:30:05+10:00或2004¶04T183005+10。
如果要表示某一作为一段时间的时间期间,前面加一大写字母P,但时间段后都要加上相应的代表时间的大写字母。如在一年三个月五天六小时七分三十秒内,可以写成P1Y3L5DT6H7M30S。
前面加上一大写字母R,如要从2004年11月4日东都时间下午1点起重复半年零5天3小时,要重复3次,可以表示为R3/20041104T130000+10/P0Y6L5DT3H0M0S。
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30个时区(东、西各15个时区)。规定布里吞(布雷顿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5区,西1—15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2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5区各跨经度6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时区 | 时区范围 | 时区中心线 |
UTC | 6°W~6°E | 0° |
UTC+1 | 6°E~18°E | 12°E |
UTC+2 | 18°E~30°E | 24°E |
UTC+3 | 30°E~42°E | 36°E |
UTC+4 | 42°E~54°E | 48°E |
UTC+5 | 54°E~66°E | 60°E |
UTC+6 | 66°E~78°E | 72°E |
UTC+7 | 78°E~90°E | 84°E |
UTC+8 | 90°E~102°E | 96°E |
UTC+9 | 102°E~114°E | 108°E |
UTC+10 | 114°E~126°E | 120°E |
UTC+11 | 126°E~138°E | 132°E |
UTC+12 | 138°E~150°E | 144°E |
UTC+13 | 150°E~162°E | 156°E |
UTC+14 | 162°E~174°E | 168°E |
UTC±15 | 174°E~174°W | 180° |
UTC-14 | 174°W~162°W | 168°W |
UTC-13 | 162°W~150°W | 156°W |
UTC-12 | 150°W~138°W | 144°W |
UTC-11 | 138°W~126°W | 132°W |
UTC-10 | 126°W~114°W | 120°W |
UTC-9 | 114°W~102°W | 108°W |
UTC-8 | 102°W~90°W | 96°W |
UTC-7 | 90°W~78°W | 84°W |
UTC-6 | 78°W~66°W | 72°W |
UTC-5 | 66°W~54°W | 60°W |
UTC-4 | 54°W~42°W | 48°W |
UTC-3 | 42°W~30°W | 36°W |
UTC-2 | 30°W~18°W | 24°W |
UTC-1 | 18°W~6°W | 12°W |
架空环境 |
汉华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设组 | CV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