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 | 15万 |
工作岗位 | 25万 |
楼层 | 500层(完工后) |
高度 | 1410米(完工后) |
占地 | 40万m^2 |
原图链接
自动化的检测系统和24小时值守的专职人员随时监控可能发生的火灾。一旦出现火情,楼顶阻尼球内存储的数千吨水可提供巨大的水压,使得大楼即使供水和供电断开也可自主扑灭明火。人员可由四处分布的楼梯疏散到最近的避难层和空中花园。
自动火灾处理协议(A.F.C.P)会依程序使用气密防火门对火灾进行压制和扑灭。
见:2007年明启门宏塔纵火案
支撑结构牺牲造价和空间通透性来换取强大的抗剪切力性能,抵抗迎风时受到的巨大外力。大型钢结构塞满了整座建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庭的面积和美观程度。
数个楼层内有自来水存储罐,单个水泵只需要克服数十层的水压向上泵送自来水。断水一定时间内可使用存储罐内的自来水。
注满数千吨水的阻尼球下方建有小型水力发电机,可在紧急情况下,整座建筑完全断电时释放储存的水进行重力势能发电,保证消防系统和电梯正常运行一段时间。
建筑内各项设施一应俱全,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居民完全无需离开建筑即可工作,购物,就医,甚至是接受教育。
建筑内并非密不透风地布满房间,而是分布着大量镂空的开阔中庭。中庭通过侧面或者顶部的巨大玻璃窗从外界采光,光照不足的中庭有人造光源补充。
靠外侧有许多公共空间对所有人开放。一百,两百和三百层处各有4个空中花园。
简单粗暴的设计使得这栋建筑毫无美感可言。但其惊人的高度和体量无疑充满着传奇色彩,象征着人类繁荣盛世的富裕和强大。
极为高效的纵向交通系统支持这座高耸入云的大厦的正常运行。
主电梯可一次性承载150人以3层每秒的速度上下。但其只能在少数几个枢纽楼层停靠。
需要前往高楼层的人员需要先乘坐“主电梯”到达靠近目标楼层的枢纽,换乘区域内的小型电梯(服务本区域100层)再前往自己的目的地。
主电梯的电梯井内可同时运行数台轿厢,由固定速度的钢索驱动。电梯井成对,单向运行,电梯会在顶部或者底部被移动到对向的电梯井,形成一个循环。
理论单向运力每小时一万人。八对主电梯井可在一小时内将八万人从地面送往各个区域。
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高峰期时数十万人的出行需求,通常需要排队五到十分钟。所以在楼内工作者会错峰出行,或者就近租住楼内的房间,免去拥挤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