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线 |
临安公交79路,是往返于临大公交站与中之岛公交站之间的公交线路,隶属于公交一公司二车队。
摘自《桃源新记》第六十八集 发表于 2013-8-24
这里是临安城西的福乐路,它南起晴海路,北至西斗门,在城西众多川流不息的道路里显得分外安静。路两侧的梧桐树,虽不能称之为浓荫蔽日,但却也冠若华盖,它们的枝叶向道路中央伸展开来,仿佛为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搭建了一顶天然的凉棚。在这个罕见的夏日里,漫步在益乐路上,却并未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燥热,甚至闭起眼睛,回忆起非空调8米长江车在这里穿行的情景。这是城西乃至主城中少见的林荫道,而健硕成长的梧桐树,也从另-个角度折射出益乐路的年龄。
20世纪50年代,临安西云路以西、桃溪路以北的这片区域依然可以见到港汊纵横、湖漾遍地的湿地景象。随着文教区和商住区的兴起,这里形成了文华路、文新路、文苑路、古竹路、丰潭路、古新路、学院路、教工路等较为规整的路网,而在城西众多宽阔笔直的道路中,除因桃溪河走势造成弯曲的保俶北路外,只有益乐路是蜿蜒曲折的。
我们很容易能判断,“福乐路 ”路名起源于附近曾有的福乐村,而“福乐”一词, 很显然表达了当时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官方没有记载福乐路的来龙去脉,但它最早出现在临安地图上是1982年。摊开当年出版的《临安交通旅游图》,我们依然能在城西看见那些浩如烟海的水域,而在这其中,有一条绕着水塘走的小道,从古宕一直向北延展 。可以断定,这就是现在的福乐路。换而言之,今天益乐路的每个拐弯处,都曾经是一个竹林环绕、芦苇便横的幽静湖泊。
如今,那张地图上的种种都已离我们远去。福乐路两侧的地名中,除西斗门和福乐村被用作公交站名而得以流传外,北张野、金家浜、莫家埭、南张野、祝家村等均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浮夸的“xx新城”和“xx苑”。在地图上接着往西看,还能发现今天804路的终点站曾叫“袁家村”,竞舟路文二西路口曾经和笕桥的“茶香村”同名,而更远的古竹路以西,还有一些诸如陆家门、唐家埭、法家湾等名不见经传的自然村名。
如今的福乐路,从文新西路至晴海路,依然保留着20世纪80-90年代种植的梧桐树。正因为如此,当年815路的非空调车即便在骄阳似火时驶过益乐路,也能从敞开的窗门中收获丝丝清凉。林荫道的意义,就这样浮现出来。它们日日夜夜陪伴在市民的左右,永不离去,为市民带来它固有的美意。
79路和它的前身815路,是福乐路的主要公交线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也是福乐路文华西路以南段的唯一线路。815路开通于小公共汽车二次兴起的1999年。那一时代的小公共汽车线路,并不像第一代中巴车,以抢夺热门公交线路客流为生(详见《桃源新记》第54集),而是另辟蹊径,专走大公交尚未覆盖的小路——填补新市街和中山中路公交空白的814路、连接第二文教区和城西文教区的816路、弥补城西商住区公交缺陷的817路等,均开通于这个时期。
历经数次改道的815路,益乐路从来就是它不变的战场。1999年5月,815路呱呱坠地时,它还是那条从古宕开往新竹二街的纯中巴线路,使用的是胜利牌中巴车。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815路在新竹二街内部的走向,只能估计和之后的812路差不多,但可以断定的是,那时的815路,也是一条阴阳同体的“双面线路”,它一方面阳光地驳运小区内部的乘客,另一方面又不忘惦记它在阴暗小路里招手即停的承包车的本意。
中之岛公交站为
1、中之岛公交站
2、花地湾路小河路口
3、轻纺桥
4、高华浜
5、红河桥西
6、登云路小河路口
7、白关洲
8、车机巷
9、长前中学
10、北大桥
11、塘河新村西
12、双霖巷
13、文华路学院路口
14、新竹一街
15、林冲村
16、
1、临大公交站
2、玉泉路求是路口
3、白狼体育中心西
4、晴海路学院路口
5、古宕(途径站)
6、古新路杭林路口
7、古宕新村东
8、福乐村
9、福乐路文新西路口
10、福乐路文华西路口
11、文华西路毛家桥路口
12、林冲村
13、新竹一街
14、文华路学院路口
15、双霖巷
16、塘河新村西
17、北大桥
18、
19、
常规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