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事故 |
1982年12月24日16时22分许,西关电化厂液氯车间发生液氯钢瓶爆炸,造成25人遇难,2735人中毒,经济损失多达495万西关币;从水区西南、和平区东北27个居民区受影响,最远距离达7.5km余,严重影响受害地区130多个企业和工厂的正常生产。
这是西关氯碱工业最为惨痛的一次事故。
前身为1911年民族资本家张筱德创建的汇福化学药品公司,1946年和1951年分别与民丰化工厂、西关化学试剂二〇六所合并为人民电化厂。1971年迁至从水区,更名为西关电化厂。至事故发生前,主要生产氯碱产品,是西关乃至笃西地区重要的氯碱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原名福景路,西北接从水东环路,东南接红梅塱路,修建于1948年。该路穿过从水工业区,路旁工厂林立。1969年为纪念在火灾中保护国家财产而牺牲的西关第五制药厂工人黄燕而更名。
1982年12月24日下午16时22分许,西关电化厂液氯车间内,一只充装完成的液氯钢瓶(容积500升,充装量0.6吨)发生猛烈的爆炸,随后碎片和冲击波使近旁堆放的3只满罐液氯钢瓶爆炸,4只满罐液氯钢瓶击穿,4只液氯钢瓶严重变形,8只钢瓶钢圈被击落,共19只液氯钢瓶损毁。
目击者看到爆炸现场升起高达35m的烟柱,同时有巨大的声浪和冲击波。1.5km外居民感受到震感,离事发地2km外的西关地震局测定到里氏2.6级地震。
事故发生时西关城区风向为东北,风速4节,事故泄露的氯气经风扩散,波及事故地西南方向约7.5公里处地区,西关电化厂附近27个居民小区受到影响。
单位 | 人数 | 死亡 | 受伤 | 原因 |
西关电化厂 | 48 | 21 | / | 机械损伤,急性氯气中毒 |
1 | 26 | 氯气中毒 | ||
邻近单位 | 2738 | 1 | / | 机械损伤 |
2 | / | 急性氯气中毒 | ||
/ | 2735 | 氯气中毒 |
事故造成西关电化厂液氯车间厂房大部倒塌,当时车间内当班工人全部死亡,给调查工作带来困难。
爆炸的钢瓶为西电27#钢瓶,为浦天浦北化学机械厂产品,1975年出厂销售给西关电化厂。其材质为钴炉钢,壁厚8mm,破碎边缘壁厚最薄处3mm。该钢瓶粉碎性爆炸,搜得碎片197片,碎片飞溅最远距离372m;一块68kg的碎片飞出77m外将邻近居民区的一座简易凉棚砸塌,导致棚附近1名行人死亡。
据目击者回忆,爆炸产生黑烟,且调查员在爆炸现场也发现了黑色粘性粉末。经技术人员测定,确认该粉末样品中含碳量23-26%,含氢量4-6%。
鉴于1974年中国辽宁四平联合化工厂液氯钢瓶爆炸事故与1979年中国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事故两起事故中现场均出现类似的元素组成物质,调查员推定这是一起有机物参与反应的爆炸事故。
为了防止和液氯反应,液氯钢瓶中是禁止进入有机物的。为了查明钢瓶中有机物的来源,调查员翻阅大量资料,确认12月20日晚间,爆炸的钢瓶随一批液氯钢瓶运至西关化工三厂的氯化石蜡车间进行氯化石蜡生产,12月23日晨送回西关电化厂并存放,事故发生当天14时进行灌装作业,16时22分便发生爆炸。
经过仔细查证,调查员发现西关化工三厂氯化石蜡车间生产操作混乱,工艺粗糙且安全隐患极大。12月22日对爆炸钢瓶进行氯化石蜡生产作业时,工人未采取任何显示或调节氯气流量的安全措施,而是直接将钢瓶与氯化釜联通;瓶内氯气将用尽时,工人更是违反操作规定,使用真空泵抽取剩余氯气,这样极易使氯化釜内的原料液化石蜡倒灌流进爆炸钢瓶中。
调查员:生产的时候有用任何安全措施吗,像加个流量表或是单向阀什么的?
化工三厂当班工人:没用的嘛,那些东西平时锁仓库里给检查的看的。平时图方便也没去拿过。
调查员:?
同时,据该厂生产氯化石蜡记录显示,12月20日-12月23日期间,实际产出量与据投料量推算出的预计产出量相差97kg。另一份记录显示,12月22日卸装爆炸钢瓶前,对此钢瓶开过两次真空泵,由此调查员推定相差的97kg原料液化石蜡已经进入爆炸钢瓶中。
这批钢瓶送回西关电化厂后,由于厂方管理不严格,在灌装前未仔细检查,导致灌装工人不知情罐内留有液化石蜡。液氯进入钢瓶后与液化石蜡发生反应,大量热量在瓶内聚积,导致内压过高而爆炸。
爆炸导致西关电化厂近旁的西关三三五火柴厂成品仓库起火,但并未造成更大损失,事后调查发现该厂长期生产无法引燃的劣质火柴,而三三五火柴厂制造的“中凰”牌火柴也被戏称为“绝对安全的保险火柴”。
爆炸发生时,西关电化厂专用线上停泊一列准备出发的满载液氯运输车(罐车15节)。列车司机王士坚、张克华不顾自身安危,顾不上防护就立即启动列车驶离爆炸地点,确认安全后,在失去意识前将列车停下,防止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二人也不幸中毒殉职。当年12月29日,二人被追认为烈士。
事故发生后,西关方面对氯气等危化品的生产运输使用规范进行了调整,还特别规定自用危化品不得使用铁路、海运等大量运输,有使用需求的厂家须自产自用或由近距离厂家直接提供,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出口危化品容器保护规范。
洪劲军,宋东阳,徐培生.西关电化厂液氯爆炸事故分析[J].氯碱工业,1983,2:11-14
李超雄,农学胜,宋东阳,杨盛国,赵礼湘(浦天),赵铭.关于西关电化厂液氯容器爆炸事故的调查[R].西关:西关安全生产委员会,1983
虎邱豪(笃初),农学胜,邹华戎(笃初).浅谈液氯钢瓶爆炸原因与预防对策[J].笃初氯碱,1985,12:28-30
生产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