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越地下铁500系电车,是磐越地下铁的直流通勤型电力动车组,于1980年登场,是磐越地下铁第一款电车。
名称 | 磐越地下铁500系电车 | 轨距 | 1435mm | |
制造年份 | 1980 | 供电方式 | DC1500V接触网 | |
数量 | 9列 | 使用线路 | 磐越轨道交通1号线,磐越轨道交通3号线 | |
制造厂家 | 磐越车辆制造所 | 状态 | 已退役 | |
设计时速 | 80km/h | 后续车型 | 磐越地下铁800系电车 |
1972年,磐越市提出建设地下铁的规划方案,同年7月,磐越市地下铁筹备处成立。新成立的地下铁需要一批车型担当地下铁的运输,因此磐越车辆制造所便接手了这一任务。
1977年,此方案被确定为新电车的设计方案,并命名为500系。
1979年6月,第一组磐越地下铁500系电车(501F)登场,在磐越地下铁1号线试验段(现为磐越轨道交通1号线)开始为期6个月的调试。
1980年1月1日,磐越地下铁1号线试验段开通,500系电车正式载客运营。
1982年末,最后一组500系电车(517F)上线。
1990年3月1日,500系电车全部退出1号线,转到磐越轨道交通3号线运营。
1998年5月14日,由于磐越地下铁车型尺寸统一计划,磐越地下铁500系电车在3号线上完成其last run后,报废拆解。磐越地下铁为最后退役的503F列车举行了退役仪式。
制造年代 | 1979-1982 |
使用时间 | 1980-1998 |
尺寸(长x宽) | 19m*2.8m |
车体材质 | 不锈钢 |
设计时速 | 80km/h |
车辆编成 | 2节(-Mpc+Mpc-) |
供电方式 | DC1500V接触网 |
受电弓 | 菱形 |
驱动方式 | 直流电机,直流传动 |
制动方式 | 摩擦制动 |
车门 | 3对气动内藏门 |
信号装置 | ATS-B/ATC |
信息显示系统 | 车头方向幕 |
列车的车体采用不锈钢,为提高强度,侧面有加强筋。每节车厢设有3对气动内藏门,车外每侧有1个开门指示灯,当车门打开时指示灯点亮。所有车厢顶部远离驾驶室一侧均有一个菱形受电弓,没有空调,因此侧窗全部可打开通风,车厢内部有电风扇。
车头前照灯装在顶部中央,2个为一组。尾灯位于底下两侧。在前照灯组的两侧各有一个方向幕,左边显示车号,右边显示终点站。前脸的设计参照了东武9000系,在车内视角中线以右2/3处设有逃生门,逃生门上的挡风玻璃高度比两侧的略低。逃生门采用侧开式,而不是现在常用的上开式。驾驶室采用向内开的手动折页门,门上的窗可以打开。
车厢内部全部为纵向硬质座位,有垂直拉杆和吊环扶手。车厢连接处装有隔离门。由于年代久远,车厢内没有任何的自动信息显示系统,也没有自动报站,所有的报站全靠驾驶员完成。
1990年以后,由于技术落后,500系日渐老旧。随着1号线的压力不断增大,磐越市地下铁引进了磐越地下铁1000系电车全部投放入1号线,并将1号线的500系移出,转至3号线运营。然而,尺寸不符和车况不好两个因素,使得500系在3号线的运营非常艰难。
1998年,磐越市地下铁启动车型尺寸统一计划,强制规定磐越地下铁电车必须宽3米,长22.8米左右,通勤电车以5门车为标准。500系和800系电车长度为19米,宽度为2.8米,明显不符合且无法兼容此项要求,又因为车辆老旧过时,因此这两款电车纷纷退役报废。1998年5月14日19时,磐越地下铁3号线(现为磐越轨道交通3号线)上,四角广场站举行了退役仪式,最后一组500系电车(503号车)鸣笛缓缓驶出四角广场站上行(村山方向)站台,标志着500系在磐越的运营从此结束,许多铁迷拍照留念。随后,列车进入制造所拆解。
由于年代久远,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该车型车况欠佳,配置较为落后,但为后来的列车制造提供了经验。后续的4门车800系,5门A型车2000系以及无数以后的车型,都是以500系电车为铺垫。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提升,500系逐渐成为历史,后续的车型接过了这个任务,在地下铁运输的路上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