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动车组 |
类型 | 电力动车组 |
原产国 | 日本、笃初 |
制造商 | 川崎重工、日立制作所、青鸟机车厂 |
制造年份 | 1974-1987 |
投入运营 | 1974年 |
主要用户 | 东笃初旅客铁道 |
运营线路 | 青苏线快速、青鸟环城线、青鸟内环状线、长广Liner、青鸟地铁1号线、青鸟地铁2号线(曾经)、瀑川周边各线(现时) |
列车编组 | 8节(4M4T)、6节(3M3T)、4节(2M2T)、2节(1M1T) |
车辆长度 | 20米 |
车辆宽度 | 3.1米 |
轨距 | 1435毫米 |
最高速度 | 110km/h |
启动加速度 | 2.5km/h/s |
常用减速度 | 3.5km/h/s |
最大减速度 | 4.5km/h/s |
受流制式 | 直流1500V/交流25kV(50Hz)高架电缆供电 |
受流方式 | 菱形受电弓 |
控制方式 | 电阻控制(抵抗制御) |
制动方式 | 电阻制动、电磁直接制动 |
安全防护系统 | ATS |
现状 | 仍有部分服役中 |
笃初国铁于1970年代提出通勤化,而此前青鸟市已有两条铁路被公认为青鸟最早的通勤铁路系统。这两条铁路就是青苏线快速和青鸟环城线。
而青苏线快速·青鸟环城线当时使用的车辆为80系电力动车组,以及二战结束后缴获自侵笃日军的51系、52系、63系电力动车组。其中80系电力动车组每节车厢只有两对门,车内是横向式座椅,在高峰期经常面临乘降不便的情况。而制造于二战年间的51、52、63系电力动车组更是面临着老化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鸟机车厂决定,与日本联合开发一款通勤型电力动车组,新车要求有更多的车门及采用纵向式座椅(即地铁座)。于是,在参考了日本国铁103系电力动车组与营团地铁5000系电力动车组以后,双方设计出了SR东笃初1000系电力动车组。1000系电车可看做103系的加宽及双流版本,宽度增加到笃初铁路普速列车限界——3.1米,电气系统部分与日本国铁415系电力动车组相同。
1974年8月15日,首批到货的1000系电车,在青苏线快速运营。1000系电车车门为内藏门,每节车厢共4对车门,两端设有紧急逃生出口。在2003年开始与青鸟地铁2号线直通运转。
1975年9月,此车开始在青鸟环城铁路运营,取代了原先的80系电车。
1981年,青鸟环城铁路及青苏线快速地下化工程建成通车——即青鸟内环状线。原属青鸟环城铁路的1000系电车全部转配到青鸟内环状线,青鸟内环状线的空缺部分由415系电车填补。后又增备一批1000系,将415系转出。
1987年,应地铁1号线开通并计划与长广Liner直通运转,长广Liner开始投入1000系电车——也是最后一批设计的1000系电车。
最早上线的青苏线快速的1000系于2007年退出服务,被SR东笃初321系电力动车组取代。其后是青鸟内环状线的1000系,于2008年退出服务。长广Liner的1000系于2017年退出服务。
退役后的1000系,其中一部分后期制造的车辆改造为横向式座椅(火车座)、进行重新编组后,投入东笃初旅客铁道瀑川分公司,在瀑川周边各铁路线运营。主要有6节编组、4节编组及两节编组。部分车辆的带受电弓中间车改造为了头车。
瀑川周边各线
青苏线快速
青鸟内环状线
长广Liner
青广本线
长青本线
青鸟地铁1号线
青鸟地铁2号线
在青苏线快速运营时有8节编组、4节编组和4+4可拆分编组。而青鸟内环状线和长广Liner的均为8节编组。
现时在瀑川周边运营的1000系,有6节、4节和2节三种编组,部分车辆加装卫生间。
其中2节编组的为中间车改头车。
电力动车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