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II桂兰相关 |
本文是地球II中的设定,不影响极东亚的。
果海市营巴士几乎每一条路线都有号码,比如“干线01”或者“近99”,目前果海市营一共有130多条全日常规路线。路线图,车站,车辆的正面路牌,侧面显示屏,后面显示屏都有显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说是路线基础知识的线路号码相关知识:
线路号码,或者叫“线路名”,“番号”,核心功能是帮助乘客辨识线路,是城市巴士线路名称。果海市营巴士现行的线路号规则是在1972年11月12日改订的,近郊的大型民营巴士事业者也遵循此规则。这个规则叫做“果海巴士协会式付番规则”(在桂兰“付”通“赋”,“番”是番号的意思)。
现行线路号规则通常用汉字+两位数字的编码,以及多见于民营社区小巴的完全由汉字组成的线路名。而1972年11月12日以前,仅果海市营巴士以及与民营巴士公私合营的线路使用纯数字路号,其他民营线路没有路号。
不过,不同公司也有不同的规则,比如果急巴士的“线路名”和“线路号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果急巴士存在“大井川近江线”这一线路名,但是其下属有近94(近江站-大森站-大井川站-韦州站-山王站)、大森03(大森站-韦州站-山王站)、大森09(大森站-韦州站)等多个线路号码(这么看来还有点同车队区分路线的意思)。但果海市营巴士则不存在这一现象,线路号码就是线路名。
果海市营巴士(地球II)的线路号特征是主线和辅助路线都使用相同的号码。
举例:“干线01”线,主线是宫城野站-缪斯站-徐家绘站。但其其辅助路线有“宫城野站-果海中之城”、“宫城野站-星海广场”、“宫城野站-缪斯广场”、“宫城野站-南沙河口七街”等。如果是其他事业者,会全部使用不同编号,但是在果海市营巴士,这些路线全部编为“干线01”。
但是如果这些路线全部只用一个编号,那么坐错车的风险会增加。所以市营巴士在后面加上了天干“甲乙丙丁……”作为分支编号,以及“急行”、“出入”等功能性后缀。例如“锦城13”分为“锦城13甲”(锦城町站-凌海码头)和“锦城13乙”(锦城町站-蔚山车厂)。
这些区分会写在路线图、站牌当中。但是一般来说,只有和主线走向相差较大的路线,才会在路牌(电显/传统幕式路牌)上显示后缀。和主线走向相差很小的路线,路牌(电显/传统幕式路牌)一律不显示后缀。例如上述的“锦城13甲”和“锦城13乙”路牌一律显示为“锦城13”。走向相差大的如“果42甲”(果海站果海镇口-春日町)和“果42乙”(池上雷门-春日町)则会显示不同的后缀。
一般默认“甲线”为“主线”,有的“甲线”也不标出。
这些分支编号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后缀代表区间车,如“池上39”(甲线:山阳优衣库-池上寿町-金町站;乙线:金町站-池上寿町)。而有的支线与主线相差非常大,如“锦城28甲”(锦城町站-东元朗站)和“锦城28乙”(东元朗站-三林站循环),但是因为编号一样,共同计算业务收入和支出。
相反的,也有不同编号路线,但因为走向近似而使用共通的时刻表的情况,例如“双92”(双桥站东口-近江站八山口)和“播95”(果海铁塔-近江站八山口)。
后来,市营巴士逐渐开始减少天干“甲乙丙丁……”的使用,转而使用连字符+数字的后缀如“-1”、“-2”、“-3”等。
“汉字+2位数字”编号中,汉字为总站的简称、一般取一至二个汉字。数字部分指示行驶方向(00-09除外)。例如60-69为亭林方向,70-79为荃湾方向,城北方向为40-49,以及城东、小原江方向的10-19和20-29。
1972年11月12日开始实施当时制定了如下表(图1-1)所示的规则,有约36种不同汉字前缀,但因为“池上桥”和“池上雷门”同时使用“池上”前缀,因此实际只有35种(不包括临时路线)。
有一些汉字是后来才加入的,例如表示六甲道的“甲”、松木的“松木”、下田马场的“下”和始头桥的“头桥”。当然,曾经存在的表示东日比谷的“东日”、福田的“福”、高圆寺的“高圆”、太子站的“太”目前已经不复存在。
汉字和数字的关系是“汉字”表示起点站,开往“数字”表示的方向的路线。例如“双87”(宫城野站-双桥站),“双”=双桥站,80-89的编号=宫城野方向路线。当然如果是多个总站的路线,选取其中距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例如“柳64”(东屯门车厂-八段上、编号当时(截线前)是东屯门车厂-茅场町)途中有下田马场和柳川桥两个大型交通枢纽,虽然下田马场相对柳川桥更大,但是因为柳川桥距离市区更近,因此前缀为“柳”。:
也可以用如(图1-2)所示的坐标系,表示各个数字指示的方向。
另外,九里和白桦地区的市营巴士路线,数字部分也全部使用表示城西地区的70-79。00-09的编号几乎全部是特殊路线或临时路线,如通学巴士、剧场巴士、球场巴士、赛艇巴士等。所有一般路线数字部分都使用10-99。
但是一切都有例外。例如“宫66”(宫城野站-千驮谷站,与果白巴士联营),如果按照市营巴士的规则来看本来应该是“宫7x”的编号,实际这个路号是照应了果白巴士的规则。在果白巴士中,“宫0x”的号段表示玉川路(旧路),“宫1x”的号段表示玉川路(新路),“宫2x”的号段表示洒金谷路……等。因为“宫6x”是往富谷方向的路线,而“宫66”恰好往这方向走,因此编号为“宫66”。
再如“荃91”(荃湾站西口-老江二街站),按照规则本来是“荃7x”的编号,造成这样的原因则是截线的结果(荃91原本终点站为大山区的大井川站,所以数字为9x号段)。
另外,还存在一种情况,例如“朝61”(荃湾站西口-朝立镇站-叶榭车厂),途中总站是荃湾最大,但却以朝立镇的“朝”命名。另外还有北部地区重要的大骨干路线“峰40”(亭林站东口-三峰站-蛇口港站)总站也是亭林最大,但是没有使用“亭xx”的编号。
由于多种调整,果海市营巴士面临着废线/截线/新设支线的情况,因此在改号时没有遵循上述的规则(汉字和数字的关系是“汉字”表示起点站,开往“数字”表示的方向的路线)。例如,在1979年“徐88”(宫城野站-果海铁塔-徐家绘站)缩短为宫城野站-果海铁塔并改号“宫88”,因为调整后,路线上的总站就只剩下了宫城野。
另外有其他因为路线缩短而修改表示总站的前缀汉字的例子,如下:
[播59](播州町站-水道桥站-北新地站)→[水道59](首桥-水道桥站-北新地站)
[果71](果海站北口-八段上-下田马场站)→[下71](下田马场站-八段上 八段上圈点循环)
[圣60](圣桥站-果大农学院-亭林站东口)→[山60](山阳公园-果大农学院-亭林站东口)
路线拆分时,也会尽量保证数字部分不变,例如:
[山26](山阳公园-龟尾站-黄陂)→[山26](山阳公园-龟尾站)和[龟尾26](龟尾站-黄陂)
[森园22](森林公园南门站-黄陂-浦安巴士终站)→[森园22](森林公园南门站)和[浦安22](浦安巴士终站-黄陂 循环)
[荃91](荃湾站西口-老江二街站-大井调度所,与果急联营)→[荃91](荃湾站西口-野泽路口,市营巴士经营)和[大井91](老江二街站-大井调度所,果急巴士经营),即上述“荃91”编号不合规则的根源。
此外,由于市中心开往春日、珞瑜和赤湾方向的路线被废除的最多,因此目前市营巴士的数字部分为3x和5x的路线相当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新城诸多的小原江区开通了诸多新线,给数字部分2x塞进来一大堆的路线,在果海湾地区的数字部分9x路线也是如此。其中数字部分2x的路线是目前果海市营巴士当中最多的。
00-09的号段本来给特殊和临时路线使用,但是后来其中的一些路线渐渐开始常规化。例如“海园01”(海洋公园-近江站东口),最初这条线只是一条假日临线,但是后来合并了同走向的常规路线“越19”的一条支线,因此“海园01”后来也常规化,全日运行。
目前西河地区都只有数字部分为0x的路线,因此【图1-1】的上表可以改成“00-09 西河经由 东南方向”。
近年来路线编号呈现的变化主要有几种。
首先是不同支线重新编号的例子,例如支线繁多的“森园29”系路线,其中将从松木站出发往南经由环七路开往海滨车厂的回库车客运化支线全部命名为“海滨28”,大森站东口-播州赤穗的“近91”线的支线改号为“大森96”,以及大森站东口-大森码头的“近98”支线改号为“大森98”。
另外一种支线重新编号的情况就是针对与主线走向大不相同的路线的。例如从三林出发的路线有“三林23甲”(三林调度所-松木站,当时)以及“三林23乙”(三林站-山阳优衣库),后者改号为了“山23”。另外,前述“锦城28甲”和“锦城28乙”的情况,两条线也相继改为“锦城28”和“三林28”。但是这两种情况的数字部分没有改动,至于改动了数字部分的情况,如连接荃湾站西口与果海女子医大的“荃74甲”(拔弁天经由)和“荃74乙”(医疗中心经由),之后把前者改名为“荃75”并延长到三宅坡,而后者维持“荃74”之名。后来开通的“翁梅22”的支线“春日47”和“春日48”也是类似情况。
数字部分2x的号段主要在小原江区运行,但很快就接近了饱和,因此后来开通的一些路线,启用了原本属于珞瑜方向的3x号段。例如从1999年开始试运行了1年就撤销的桥浦站-之江站-森林公园站的路线被命名为“桥浦31”。森林公园南门四街-松木站-果海海滨医院的路线被命名为“森园30”。
近年来果海市营巴士很少再使用支线后缀,一般都会直接开新路号。
1925年果海市电气局正式开始运营巴士以后,首次出现巴士线路号。但是当时的线路号只是按照开通顺序编排,并无像现在有很强的指向性。随后,1930-1931年,市电气局对所有线路进行大改编,几乎所有线路的号码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线路指向性就变强了。当时1-50路为常规路线,51以上为特别路线,全线票价5钱(当时的5钱即为现在0.05桂兰元)。后来随着不断发展,果海市当时拥有64条城区线路,编号1-64.
二战前期桂兰爆发内战,果海广域市被西桂兰伪军攻陷,由于战时燃料不足和军需运输的分配,西桂兰伪政权对于一些需求不算高的路线进行了停运处理,当时每年基本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巴士线路调整。1941年果海光复以后,对于线路的改编没有停止,最终在1945年6月的改编中只剩下12条线路(1-12),果海环状线内的路线几乎全部撤销。战后的1946年3月进行运力增强的改编,重新调整号码,从12条线路增加到18条线路。
从1946年3月的改编中,一直到1972年,果海市交通局在这26年时间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一套新的线路号编制规则。
首先1-49路作为当时的全日常规线路,除了1946年3月最开始存在的1-18路以外,此后路线的编排方式都是按照开通顺序。不过在这途中,会因为废线、改号等出现空号。
随后,1947年2月出现了一条102路(康桥站-果海站南口),由于急剧增加的乘客,市营巴士开始摸索车辆的超大型化,于是推出了半挂式客车(用天盛军援桂的GMC半挂卡车改装的)。至于线路号码突然跳到102,也许市营巴士有为了和一般线路区别的意思。但是4个月后,随着连接市中心与郊外的由市营巴士与民营巴士联营的线路出现,也开始启用1字头三位数。随后1949年9月,102路被改号为300路,“102”这个号码被赋予了与果急联营的“果海站果海镇口-志布志”线(后为“果82”,之后以宫城野为分段点分割为市营“果82”和果急“宫82”,市营“果82”不久后撤销并入“宫88”,而果急“宫82”运营至今)。在这之后,1字头便开始专门分配给“公私合营”路线。1字头路线在编排时也是按照开通时间顺序的。在部分线路结束联营时,也会将线路号改为1-49的常规线路号段。比如当时的122路(果海站果海镇口-银树河大桥)结束联营时,线路号改为6路(果海站果海镇口-六甲道站)。
1949年7月,以方便学生上学为主的,票价折扣的“通学巴士/通学专线”开始运行,当时的线路名为“学1”,“学2”等。此为果海市营巴士首次采用汉字前缀。但不久之后,学1路就改号为50路,学2路改号51路。同年8月以振兴银树地区为目的,开通了一条千驮谷站-九里的线路,并命名为301路(现为“九里70”路)。如前所述,康桥站-果海站南口的原102路改为了300路。到了1949年12月又开通一条与果白巴士共同运行的302路(荃湾站西口-白桦站北口)。于是,3字头的三位数就被分配给连接市区与郊区的长距离线路与郊区内(银树区内)线路,起初规定是由市营巴士单独运行,但是后来的302路打破规则。
虽然北京的3字头也是市通郊线路及郊区线路,但是按照北京和果海的城市比例来看,果海的3字头,其作用更类似北京的9字头(远郊区县巴士)。
当时学校接驳专线启用了50以上的号段,但是市营巴士发现全日常规线路编号以49为上限已不够使用,在1953年4月,市营巴士开通49路(荃湾站西口-池上,后“池上79”),1-49的号码终于被填满。两个月后开通的新线路被赋予了“60”的线路号(亭林站东口-福田-圣桥站东口,后“圣60”→“山60”)
紧接着,1948年12月作为假日运行路线开通的201路(徐家绘-池上),202路(康桥站-水产市场)开始运行。随后又开通了临时线路203路(果海站果海镇口-桂兰体育中心【如今的近江区政府附近的设施,详细情况不明】),204路(近江站-桂兰体育中心)。随后2字头便作为只有节假日或指定日期开行的临时性线路。至今留存的剧场专线、扫墓专线、赛艇专线等都使用2字头路线。但是因为带有临时性质,所以线路图等资料并不会收录2字头线路,只会在站牌上贴出。
非常罕见的4字头也值得一提。4字头三位数号段起初是为公私合营的长距离线路预留的号段,不过因为后来开通302路已经是公私合营,这个号段失去了意义。后来用来分配给1字头公私合营线路在市营巴士运行区域的折返车(又叫调头车、与区间车相比,到达区间终点之后立折)或是出入车厂的支线。比如当时的100路(果海站南口-马尾桥)的区间车为400路(果海站南口-六甲道站)。与1字头线路的后两位相同。但是本线路本身带有“幽灵线路”性质,一般在线路图和站牌上不会标注。
5字头线路是果海市民都熟悉的市营有轨电车替代线路。但在此之前有其他使用例:1964年3月开通的四条夜间巴士,从果海站果海镇口出发,分别发往徐家绘,宫城野,堀之内,东屯门车厂,分别命名为500-503。但由于客流量稀少,因此在1965年3月被撤销。随着果海市拆除有轨电车的决定,市营巴士开始开通线路以替代废线的有轨电车。有轨电车替代线路被赋予了5字头。为了最大程度方便民众,5字头三位数的后两位与有轨电车线路号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替代有轨电车39号线的539路巴士(傍花-南山阳,现“山69”)。此外1972年11月12日最终撤销被巴士替代的有轨电车,因为直接变成了新规路号,所以没有使用过旧号码(如有轨电车23号线直接变成“越33”,而没有先改523路)。1972年的号码变更以后,到1980年,交通局的官方线路图上都暂时标有新旧对应的线路一览表,在那里,“越33”线的旧号码写着“电23”。
6字头是果海市营无轨电车的替代线路。随着“拆毁果海无轨电车法案(地球II)”,果海无轨电车(101-104)于1968年全部“电改汽”改为601-604路,且与5字头一样,6字头的后两位也与无轨电车线路号一一对应。例如替代“无轨电车101路”的“601路”(山阳公园-黄陂,现“山26”及“龟尾26”).
历史上还出现过更大的线路号,701路和724路,701路是第二代的夜班路线,由小南门开往旧木场小区(蔚山车厂),但没过多久就废止。此外还有一条724路,是在山阳镇-南山阳运行的“有轨电车联络线路”。1972年4月在山阳镇地区开始了“步行者天国”(分时段步行街),有轨电车24号线的山阳镇以南无法行驶,于是就开通了724路代替。但是7个月后有轨电车全部废线,有轨24号线直接改号山35路(龟尾站-南山阳),所以724路自身是短命的。
新旧号码之间大部分数字都是重新分配的,但也有一些为了方便识别,直接保留了旧路号的数字部分。例如“60”→“圣60”,“22”→“森园22”,“74”→“荃74”。也有的会保留尾号不变,例如“12”→“翁梅22”,“3”→“近93”,“13”→“池上43”。
果海巴士协会式付番规则(汉字+2位数字)在桂兰果海首都圈地区广泛采用,包括油尖旺省的大部分地区和安岭省的部分地区。不过仍有几家公司不采用这个规则,例如金石滩市营巴士和果海海湾城市巴士(浦安市)——仍在使用纯数字路号,在各地运行的社区巴士也有自己单独的线路编号系统。
当然也有批评,说“汉字+2位数字”不利于外国人识别。但也有赞成这么做的,且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信。另外就是如果要把庞大的果海首都圈地区全部用纯数字来编号,那么线路的最大号可能会达到5000左右,非常的不切实际与不方便,因而仍然继续采用汉字+2位数字的情况。
另外就算在平安京和金石滩使用了看似很方便的纯数字路号,但是在平安京有不同公司共用同一路号且走向大不相同的情况,也要在前面加公司名区分。而金石滩如23路和41路的支线非常多,但是全部共用“23”“41”这个号码。
关于具体是纯数字更好,还是“汉字+2位数字”更好,目前也没有一个定论,因人而异,但是(地球II)黄电全员都赞成后者。
地球II桂兰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