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海市营巴士资料馆 |
文/刘露
果海市营巴士几乎每一条路线都有号码,比如1路或者205路,目前果海市营一共有180多条全日常规路线。路线图,车站,车辆的正面路牌,侧面显示屏,后面显示屏都有显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说是路线基础知识的线路号码相关知识:
线路号码,或者叫“线路名”,“番号”,核心功能是帮助乘客辨识线路,是城市巴士线路名称。果海市营巴士现行的线路号规则是在1972年11月12日改订的,近郊的大型民营巴士事业者也遵循此规则。这个规则叫做“果海巴士协会式付番规则”(“付”通“赋”,“番”是番号的意思)。现行线路号规则通常用一至三位数的阿拉伯数字来命名,与此同时也会有含字母,汉字的线路名,以及多见于民营社区小巴的完全由汉字组成的线路名。而1972年11月12日以前,仅果海市营巴士以及与民营巴士公私合营的线路使用纯数字路号,其他民营线路没有路号。
不过,不同公司也有不同的规则,比如果急巴士的“线路名”和“线路号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果急巴士存在“自由之丘线”这一线路名,但是其下属有43路(果海站两路南口-志布志巴士站)、499路(志布志巴士站-玉川派出所·玉川神社前-志布志巴士站)等多个线路号码(画外音:这么看来,果急的“线路名”其实更像是车队吧)。但果海市营巴士则不存在这一现象,线路号码就是线路名。
果海市线路号在这84年间的发展历史:
1925年果海市电气局正式开始运营巴士以后,首次出现巴士线路号。但是当时的线路号只是按照开通顺序编排,并无像现在有很强的指向性。随后,1930-1931年,市电气局对所有线路进行大改编,几乎所有线路的号码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线路指向性就变强了。当时1-50路为常规路线,51以上为特别路线,全线票价5钱(当时的5钱即为现在0.05KMY)。后来随着不断发展,果海市当时拥有64条城区线路,编号1-64.
二战前期桂兰爆发内战,果海广域市被西桂兰伪军攻陷,由于战时燃料不足和军需运输的分配,西桂兰伪政权对于一些需求不算高的路线进行了停运处理,当时每年基本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巴士线路调整。1941年果海光复以后,对于线路的改编没有停止,最终在1945年6月的改编中只剩下12条线路,果海环状线内的路线几乎全部撤销。战后的1946年3月进行运力增强的改编,重新调整号码,从12条线路增加到18条线路。
从1946年3月的改编中,一直到1972年,果海市交通局在这26年时间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一套新的线路号编制规则。
首先1-49路作为当时的全日常规线路,除了1946年3月最开始存在的1-18路以外,此后路线的编排方式都是按照开通顺序。不过在这途中,会因为废线、改号等出现空号。
随后,1947年2月出现了一条102路(康桥站-果海站南口),由于急剧增加的乘客,市营巴士开始摸索车辆的超大型化,于是推出了半挂式客车。至于线路号码突然跳到102,也许市营巴士有为了和一般线路区别的意思。但是4个月后,随着连接市中心与郊外的,由市营巴士与民营巴士共同运行的线路出现,也开始启用1字头三位数。随后1949年9月102路被改号为300路,“102”这个号码被赋予了与果急共同运行的“果海站果海镇口-志布志”线(现在它依然叫102路,只不过终点站缩短为宫城野站,且为果急巴士经营)。在这之后,1字头便开始专门分配给“公私合营”路线。1字头路线在编排时也是按照开通时间顺序的。在部分线路结束共同运行时,也会将线路号改为1-49的常规线路号段。比如当时的122路(果海站果海镇口-银树河大桥)结束共同运行时,线路号改为6路(果海站果海镇口-六甲道站)。
1949年7月,以方便学生上学为主的,票价折扣的“求知专线”开始运行,当时的线路名为“学1”,“学2”等。此为果海市营巴士首次采用汉字前缀。但不久之后,学1路就改号为50路,学2路改号51路。同年8月以振兴银树地区为目的,开通了一条千驮谷站-九里的线路,并命名为301路(现为574路)。如前所述,康桥站-果海站南口的原102路改为了300路。到了1949年12月又开通一条与果白巴士共同运行的302路,荃湾站西口-白桦站北口。于是,3字头的三位数就被分配给连接市区与郊区的长距离线路与郊区内(银树区内)线路。虽然北京的3字头也是市通郊线路及郊区线路,但是按照北京和果海的城市比例来看,果海的3字头其作用更类似北京的9字头(远郊区县巴士)。
当时学校接驳专线启用了50以上的号段,但是市营巴士发现全日常规线路编号以49为上限已不够使用,在1953年4月,市营巴士开通49路(荃湾站西口-池上,部分区段被如今的45路继承),1-49的号码终于被填满。两个月后开通的新线路被赋予了“60”的线路号(亭林站东口-福田-圣桥站东口,现东长路体育场路口-亭林站东口,改为194路)
紧接着,1948年12月作为假日运行路线开通的201路(徐家绘-池上),202路(康桥站-水产市场)开始运行。随后又开通了临时线路203路(果海站果海镇口-桂兰体育中心【如今的近江区政府附近的设施,详细情况不明】),204路(近江站-桂兰体育中心)。随后2字头便作为只有节假日或指定日期开行的临时性线路。至今留存的剧场专线、祭扫专线、赛艇专线等都使用2字头路线。但是因为带有临时性质,所以线路图等资料并不会收录2字头线路,只会在站牌上贴出。
非常罕见的4字头也值得一提。4字头三位数号段起初是为公私合营的长距离线路预留的号段,不过因为后来开通302路已经是公私合营,这个号段失去了意义。后来用来分配给1字头公私合营线路在市营巴士运行区域的调头车或是出入巴士车场的支线。比如当时的100路(果海站南口-马尾桥)的区间车为400路(果海站南口-六甲道站)。与1字头线路的后两位相同。但是本线路本身带有“幽灵线路”性质,一般在线路图和站牌上不会标注。
5字头线路是果海市民都熟悉的市营有轨电车替代线路。但在此之前有其他使用例:1964年3月开通的四条深夜巴士,从果海站果海镇口出发,分别发往徐家绘,宫城野,堀之内,东屯门车场,分别命名为500-503。但由于客流量稀少,因此在1965年3月被撤销。随着果海市拆除有轨电车的决定,市营巴士开始开通线路以替代废线的有轨电车。有轨电车替代线路被赋予了5字头。为了最大程度方便民众,5字头三位数的后两位与有轨电车线路号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替代有轨电车39线的539路巴士(傍花-南山阳,现28路【屯门站北口-山阳镇站前】)。此外1972年11月12日最终撤销被巴士替代的有轨电车,因为直接变成了新规路号,所以没有使用过旧号码(如有轨电车29线直接变成152路,而没有先改529路)。1972年的号码变更以后,到1980年,交通局的官方线路图上都暂时标有新旧对应的线路一览表,在那里,152路的旧号码写着“电29”。
6字头是果海市营无轨电车第一期系统的替代线路。果海无轨电车第一期系统于1968年全部“电改汽”,且与5字头一样,6字头的后两位也与无轨电车线路号一一对应。
历史上还出现过更大的线路号,深夜急行巴士701路,由康桥站开往小南门,与京畿巴士共同运行,但没过多久就改为京畿巴士单独运营。此外还有一条724路,是在山阳镇-南山阳运行的“有轨电车联络线路”。1972年4月在山阳镇地区开始了“步行者天国”,有轨电车24线的山阳镇以南无法行驶,于是就开通了724路代替。但是7个月后有轨电车全部废线,有轨24线直接改号135路(龟尾站-南山阳),所以724路自身是短命的。
1972年以后至今的“果海巴士协会式付番方法”下,果海市内巴士的路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数字路号,前缀路号,后缀路号,非常规路号。
其中随着市区的发展,市营巴士发现1972年之前的旧规则下,同时随着市内民营事业者的参入新规路号,以1-49/60-99为主城区全日常规线路号根本不够使用,于是对于新规进行了调整。将“主城十八区内常规路线”的范围扩大为1-199。并且对大多数线路进行了彻底的重新编号,类似“大破大立”,因为很多规则发生了变动,加上民营事业者的参入。
另外,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市营巴士开始转为大量开设接驳轨道交通与住宅区的短距离线路。2字头的三位数号段被分配给了城南地区运行的线路,这一号段中京金急巴士是主要使用者。
在1972年以前的旧规则中,3字头线路便是代表“跨区域长距离线路”,1972年以后的新规则将这一条继承了。只不过当时3字头还有一个用途是“银树区域线路”,这个用途在1972年以后被改为5字头使用。
1972年以后,4字头被分配给城西南地区运行的线路,这一号段中果急巴士是主要使用者。但有一例外是果急巴士102路,宫城野站-志布志,其运行于4字头线路所属的城西南区域,原计划改名404路,但应当地居民请求保留历史,且对于计算机从业者众多的宫城野区,404这个数字显得不吉利。于是决定保留102,且1字头本身也有“主城十八区常规线路”的意义,102路首末站也均在主城十八区内,所以102这个路号的存在也不能说不合理。
1972年以前,3字头的“银树区内线路”功能被转移到5字头。由于此时果海有轨电车除了翁梅线保留以外,其他全部废线,5字头原本的“有轨电车代替线路”功能已经没有必要,于是就把5字头命名为“银树区内线路”。除此之外,距离银树地区较近的屯门区也有一部分5字头线路乘入。
与5字头同样,由于果海市营无轨电车第一期系统全部废线,6字头的“无轨电车替代线路”功能也已经没有必要,于是把6字头用以命名城西北地区运营的线路,这一号段中西城巴士和三桥客运是主要使用者。
随着路号不断发展,原本很罕见的7字头也开始被启用,用以命名城东北地区运营的线路,这一号段中东城巴士和山岗巴士是主要使用者。
银树地区的发展很快,很快5字头就接近饱和,当时各巴士公司开始大量用“B/C/D”等代表支线的后缀来命名新设线路,最多的甚至达到了G。且有部分“支线”和主线八竿子打不着,这样的后缀不仅不合理,还容易坐错车。于是,决定把8字头用来整顿5字头大量不合理的支线后缀。
与8字头同时启用的还有前缀“城市名”,用以调整命名银树地区一些距离不很长的,一般不跨市运行的线路。于是,5字头大量不合理的支线后缀就被整顿完毕。
8字头被占用了,剩下新开的部分高速巴士线路就启用了9字头,预留901-920这个号段。从921往后的号段被用以命名1972年以前的50-59求知专线巴士,以及1972年以前的2字头临时巴士线路。
这些线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前后缀。
后缀方面,A-G一般是代表一条线路的不同支线、区间车、出入库、折返车(又名调头车,与区间车的区别是:立刻折返,运作上类似循环路线)等,H一般是代表仅在节假日开行的线路(H为Holiday简写),R为一条线路的大站快车,也就是急行巴士(R为Rapid简写)。需要注意的是读法,比如87B,并不读作“87B路”,而是读作“87路B线”。
一套规则明确的线路号码,带给乘客的是乘坐的方便。展望整个极东亚,四绘市和绘希市使用了汉字+数字的编码,汉字表示起点站/终点站。而新京市和金石滩市采用了和果海市一样的纯数字编码。羽泽国松京都公车采用四位数/三位数编码的方式,前两位数字分别代表起点站和终点站所属的地区。虽然不能评判哪种好哪种不好,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线路号的核心功能是辨别线路。
主城十八区常规路线
1 城东地域(播州·小原江)方向路线(102 118 132 133 137 147 175 194 196除外,现时1字头这项区别已不明显,实际连同两位数字号码一起为全市区的常规路线)
2 城南地域(夕立·大森)方向路线
3 跨区域长距离线路
4 西南地域(宫城野·洒金谷)方向路线
5
·城西地域(荃湾·屯门)方向路线
·银树地域跨市线路
6 西北地域(亭林·叶榭·阔石板)方向路线
7 城北·东北地域(龙华·珞瑜)方向路线
8
·近郊高速巴士
·银树地域跨市线路
9
·近郊高速巴士
·特殊专线及临时线
H(H为Holiday简写) :消闲旅游路线,只于假日或特定日子服务
N(N为Night简写):夜间巴士线
城市名:银树地区各市的区域性线路,一般不跨市
A B C D E F G:支线、同区域路线、辅助路线或延伸路线,无特定意思
H(H为Holiday简写):消闲旅游路线,只于假日或特定日子服务
R(R为Rapid简写):某条线路的大站班次、停站数目极少的急行巴士
区:区间车
甲 乙 丙 丁 戊等天干:同区域路线、辅助路线或延伸路线,无特定意思(现时没有使用,改为以字母替代)
果海市营巴士资料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