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主页 作者 我的
?
 

桂兰国铁ER63F型电力机车

(1682) [同群组]  
编辑功能已停用  词条设置
上次编辑于 2023/2/27 11:51:17
创建者梓歆 平浪风云 地球II 地球Ⅳ 苍星
编辑记录(简略) 编辑记录(详细)
相关文件夹
轨道车辆
相关推荐
KR西桂兰W521系电力动车组 桂兰国铁713系电力动车组

即使自己只能在幕后,没有成为主角,但他一辈子任劳任怨,发挥自己的助人为乐精神,ER63F,是桂兰国铁品质最高尚的电力机车。

——赤鸰拜访桂兰时写了一段话,赞颂ER63F。

简介

桂兰国铁ER63F型电力机车,原型为日本国铁EF63型电力机车,是桂兰国有铁道向日本引进的直流供电山区型电力机车车型之一,适用于受流制式为1500伏直流电的电气化铁路。

该型电力机车是专门为KR鞍马本线后潟至高泽之间的天回镇区段而引进并自主生产总装,于1962年至1976年间共引进制造了25台。

型号“ER63F”中,“E”代表电力机车(Electric Locomotive),“R”代表电阻控制(Resistor),“63”代表直流电化直流传动机车(1-69的两位数是直流电化+直流传动),“F”代表动轴为六轴(在字母表中F排在第六位)。

ER63F
类型电力机车
原产国日本、桂兰
生产商东芝、奉天轨车、铠威
生产年份1962-1976年
产量25台
主要用户桂兰国有铁道
UIC轴式Bo-Bo-Bo
轨距1435mm
长度18.05米
宽度2.8米
高度4.06米(降弓状态)
受流电压DC 1500V
传动方式直-直流电
最高速度100km/h
牵引功率3600千瓦
制动方式电阻制动、磁轨制动、电枢短接制动、空气制动、手制动机
安全系统ATS-SN、ATS-P
发展历史
开发背景

天回镇,位于桂兰共和国南翔省后泻市的天回及黑曜省高泽县(桂兰的省是直管县的)的高泽之间,处在两省交界处,分隔开东侧的京畿地区和西侧的鞍马地区,也是KR鞍马本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天回镇是一个重要关口,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自桂兰三国时代(公元10-13世纪、对应中国的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末年阿伊努人建立的“白”王朝与桂兰人建立的“梁”王朝之间的“天回镇之战”以后,梁王朝丢失了天回镇这个天然关卡,因而最终难逃被灭亡的命运。

该地区坡度陡峭,达到66.7‰,有“高山第一镇”之称。早于越前时代就有建设铁路翻越天回镇的设想。铁路分段建设,于1885年修通山阳镇-天回路段,1888年修通高泽至鱼洞路段。而天回-高泽之间的路段则最终1893年4月正式通车,至此,连接果海和亦庄的官营铁路“中原道线”全线开通,即是后来的“鞍马本线”——“鞍”取自黑曜省的前身“鞍山国”,“马”取自亦庄省的前身“马后国”。

为了保证列车上下坡安全,天回镇区段起初采用了齿轨铁路,配备专门的蒸汽机车担任补机。后来为了“铁路无烟化”解决隧道内烟雾缭绕的问题,1912年天回镇区段完成电气化改造(DC600V 第三轨供电),改用各种齿轨电力机车。但是由于齿轨铁路技术限制,这段区间使用的当时桂兰国铁的ER42D型齿轨电力机车,只能牵引最多360吨的列车,在经济增长的形势下,鞍马本线作为连接首都果海特别市和黑曜省北鞍、东鞍地区的重要通道,鞍马本线运输能力不足成为一个棘手问题。

1956年,马鞍山铁路局(如今的东桂兰旅客铁道马鞍山分公司)比较了两种废除齿轨的方案:一:对鞍马本线进行复线改造,二:鞍马本线改线,新建一条25‰的展线。考虑成本,最终桂兰国铁选择了前者。这一系列的改造于1963年完成。

机车研制

1962年7月,马鞍山-天回区段完成电气化改造。1963年,高泽-黑曜区段完成电气化改造。天回镇区段则由DC600V第三轨供电,改为和其他区段一样的DC1500V接触网供电。但坡度仍然是66.7%,因此桂兰国铁开始国际招标新型电力机车。最终,日本提出的方案被桂兰采纳。日本向桂兰提供了EF62和EF63两种山区型电力机车,并改为准轨,技术转让桂兰的奉天轨道车辆制造厂和铠威重工业。在桂兰分别称之为“ER62F”和“ER63F”型。

桂兰国铁选择ER62F作为干线机车,而ER63F只担当这一区段的补机,不上干线。

ER62F与ER63F设计上有许多共通的地方,部分零件可以通用。两者都属于自桂兰国铁ER60D型电力机车以来的国铁第二代直流新型电力机车。ER63F作为天回镇区段的专用补机,为了提高其在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通过的性能,采用了在中国韶山7系列电力机车(7E除外)上常见的Bo-Bo-Bo轴式。但ER62F则是Co-Co轴式的。ER63F的整备重量比ER62F大12吨,当时是桂兰国铁轴重最大的电力机车(机车轴重18吨)。此外ER63F还有磁轨制动和电枢短路制动作为紧急制动手段。

生产批次
机车编号制造商生产年份除籍年份备注
1东芝19621986原型车,日本原装进口
2-6东芝19631997日本原装进口,5号机车于1975年事故报废
7-13铠威196319979号机车于1975年事故报废
14-17铠威1966199714号机车于1986年报废
18-19奉车19671997
20-21奉车19691997
22-23奉车19741997
24-25奉车19761997
运用历史

首次运行时,ER63F制动性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上坡时空转现象比较常见。

桂兰国铁规定不论旅客列车还是货物列车,均统一使用两台ER63F担任补机,最大牵引定数分别为360吨和400吨,下坡方向旅客列车限速35km/h,货物列车限速22km/h,原因是列车在66.7‰的大陡坡,一旦超过限制速度3km/h及以上,使用紧急制动也很难将列车刹住。

1963年3月-7月,首批量产车交付桂兰国铁,9月30日,拥有70年历史的齿轨铁路拆除。1964年8月,ER63F型机车配属天回机务段。

在天回镇区段,补机一律加挂在天回方向。而双头车钩和联控跳线插座配置在高泽方向,天回方向则是普通的自动车钩(詹式)。

不论机辆列车或者动车组,通过高泽-天回时:

下行,补机加挂在列车尾部,与本务机车组成“动集”(这种模式在极东亚由逄远晋首创),通过无线通信确认信号,本务司机根据补机司机的指示操作。

上行,补机加挂在列车前部,本务和补机之间通过机车重联线连接,由最前端的ER63F机车统一控制。

ER63F投用后使得鞍马本线的运输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山阳镇至黑曜之间的最短出行时间缩短到3小时55分钟。为保障列车通过天回镇区段的安全,旅客列车最大编组为12辆。

1975年11月28日,鞍马本线天回镇区段发生严重列车脱轨事故。清晨,由两台ER63F牵引两台ER62F组成本务的货物列车(ER62F 35+ER62F 12+ER63F 9+ER63F 5)由高泽开往天回的下坡方向(上行)运行。06:16,当列车行驶至上行线1号隧道内,因扒乘货车的闲杂人员关闭折角塞门并解挂机后1-2位的车钩,列车在运行途中分离。司机发现列车脱钩后立即紧急制动停车,但事故路段为下坡,后部列车在断钩前本来已有初速度,最终导致后部列车时速不断加快,与前部机车追尾相撞,导致车辆脱轨并冲出隧道掉到路堤下。四台机车均大破,因修复困难,现场拆解处理。扒乘货车的闲杂人员当场身亡。

国铁末年

虽然天回镇区段已经粘着运转化,但是仍然面临着运力小,时速慢的问题。因此,京畿和北角地区之间的货物列车,越来越少经由低效率的鞍马本线,转而经由路线迂回但是运行条件较好的马南线。1984年2月,桂兰国铁大调图,京畿地区前往黑曜省方向的货物列车统一经由中山本线、黑曜线运行。并停止了鞍马本线后泻-鞍山竹田(含天回镇区段)的货运业务。

1982年11月,马南高速铁路三桥-亦庄区段开通运营,分流了鞍马本线的部分客流。1985年3月,随着马南高速线“白鹭号”列车往南延伸,进入果海以山阳镇为首末站,山阳镇-金艮川的诸多既有线特急列车减少班次。

民营化后

1990年4月,全数ER63F机车由东桂兰旅客铁道继承,继续在天回镇区段担任补机。

1997年10月1日,黑曜高速铁路通车运营,天回镇区段由66.7‰的坡度改建为25‰的展线。这之间的特急列车已经不需要这款机车牵引。

1997年2月-6月期间,机车最后一次进行全面检查。至天回镇铁路改建中断的同时,所有ER63F型电力机车经由鞍马本线、马南线回送至马鞍山机务段,在段内封存,至1998年全部报废,但并未拆解。

保存

11 12 24 25号机车:动态保存车,运行于天回镇铁路文化村,参观者可以事先预约,在指导下亲自驾驶这款车,体验“火车司机”的职务。

1 10 18号机车:静态保存在天回镇

15 19号机车:保存在黑曜综合车辆段

2号机车:保存在高泽火车站

22号机车:私人保存,保存在天回镇森林公园交流馆

13号机车第二端司机室:保存在三桥综合车辆段

相关文件夹
轨道车辆
相关推荐
KR西桂兰W521系电力动车组 桂兰国铁713系电力动车组

评论区

登录后可发表评论
返回
主页

此处为旧版站,数据与新版不互通且将会被丢弃,请勿写入内容
© 2022 - 梓歆
若作者不另外说明,本站内容由其作者保留全部所有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使用及改编
友情链接   东宁要览  轨交棋 q群   本站新版(测试中) 自然地图生成器
鄂ICP备140155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