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南特别省 |
本条目的主题不是新中海城。
新中塘城地方(New Tzhung Tong City),又称新中塘城地域,新中塘城,环中塘,是指善溪大宁人民民主国塘南特别省中塘广域市中除去中塘市区部(中塘主城)以及塘埠市(前塘南特别省下辖的地级狭域塘埠市)以外的区域,为中塘广域市3大构成区块之一,总面积2052.57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由原中塘县改制而来。将中塘市区部、新中塘城、塘埠市单独视为三个都市的话,则新中塘城为塘南特别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境环绕中塘市区部,东北三面环塘埠市,东南与幽兰县接壤,西南与枣园广域市接壤。
新中塘城地方支厅位于船桥区,前身为中塘县船桥市,全域划分为18区、7町、3村、1自治村(广域市天颂族自治地方),前身是中塘县的18市、7町、3村、1自治村。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塘盆地,以石山町-乌养村与枣园、幽兰交界的连线划分东西半部,人口相差十倍之多,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新中塘城地方为中塘都市圈的卧城范围之一,以善国塘南铁道西海道本线、中塘地铁1/2/3/4/6/7/环线及多条新中塘城巴士跨区干线联络中塘市中心。既有高度城市化的区域,也有乡村风情与自然山川风景。人口组成与经济产业相对多样化。
前身 | 中塘县 |
国家 | 善溪大宁人民民主国![]() |
岛屿 | 塘南岛 |
所属地区 | 塘南特别省 |
所属一级行政单位 | 中塘广域市 |
面积 ·18区、7町、3村、1自治村 | 2052.57平方公里 |
人口 ·18区、7町、3村、1自治村 | 403.69万人 |
人口密度 | 1966.76人/平方公里 |
毗邻县市 | 枣园广域市、幽兰县 |
西历1945年,善溪大宁国接管塘南省,并将原县辖塘埠市从中塘县中划出,设立省辖狭域塘埠市,原本的郡则短暂保留。当时,中塘县的县治仍然在中塘市内,中塘县成为中塘市的附郭县。到了1947年才将中塘县厅迁往船桥町、并改船桥町为船桥市。1948年将七海郡结城、长门两町增划孟母山林区。1949年善溪大宁人民民主国推翻善溪大宁国,中塘县划归在善溪大宁人民民主国体系下新成立的塘南特别省。1950年,幽兰郡、杨东郡、苏屋郡从中塘县脱离,成立幽兰县,并同时取消郡制,各町、村改为与县辖市同级,由县政府直辖。1968年长门町、结城町、方南町、朝阳町、木灵村、千早村脱离并入中塘市,形成今日行政区范围。
在中塘市区范围扩大的同时,市中心和郊外由不同行政区管辖的弊端也逐渐凸显。中塘县全县总人口数也在不断增长。1979年首先达到225.8万人,1990年5月突破300万人,超过中塘市成为塘南特别省第一大县市。1997年10月1日,中塘县首先被列为“准广域市”。之后在2000年12月25日,中塘实施广域市制,该制度撤销了中塘县、塘埠市和中塘市,设立了中塘广域市,并在广域市内按照原疆域分为三个部分——原中塘市的疆域名为“中塘市区部”,原中塘县的疆域名为“新中塘城”,原塘埠市的疆域名为“塘埠市”。
前身“万寿村”,位于新中塘城北部,紧邻塘埠市。万寿町靠海,因此以渔业、滨海观光业为主。境内以野里风景区和“万寿山”风化地形闻名。邻近津山町的地域设置了“万寿温泉区”与津山温泉相连。下辖10大字、186小字。
前身“津山村”,位于新中塘城东北部,境内有塘南特别省最北边的温泉——津山温泉。日占时期此处曾作为塘南总督的温泉休憩馆,设置了行宫。近年来,因温泉旅游兴起而受重视。由于与孟母山的交通便捷,津山町成为北海岸的重要休憩点,拥有火山、山川田园、海岸线等景观,境内渔场和水田广布,使得津山成为鱼米之乡。
前身“船桥市”,位于新中塘城中西部,北以大唐川与三条区、京桥区为界,东北与中塘市满江区隔新界河相望,西隔大唐川与橡木林区接壤,南与南山区、和谈区相接。板桥区的地势狭长且平坦,气候温和,总面积23.1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86公顷,下辖126丁、2464町。全区人口55.7万,在塘南360多个区市町村当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一些市县的总人口。船桥区为新中塘城地方支厅所在地,改制前船桥市也是中塘县的县厅所在地。如今船桥区为新中塘城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塘南高速铁路在整个新中塘城唯一设置车站的地区。
前身“台场市”,位于新中塘城东北部,属于中塘都市圈的卫星城市。西侧与中塘市区部以大沟川、塘埠河、内坑川相望,东边以丘陵地形与塘埠市相邻。区内地形多样化,仅在塘埠河沿岸有狭长的平原,气候常年多雨。战后原称“台场町”,1989年因人口突破15万而改制为“台场市”,2000年12月25日再改制为“台场区”。
前身“深沟村”,位于新中塘城东南部,北、西、西南面与中塘市朝阳区、木灵区(木灵地区)为界,东与石原村相接。境内多山,方南川经过其中,地势东高西低,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7月平均气温30度,2月平均气温14.7度。主要特产为豆腐。
位于新中塘城东南部,西侧是新界区,深沟区,东邻八幡村,北邻室兰村,境内多山、开发程度不高且地广人稀。早期以煤矿为主要经济来源,煤矿枯竭之后,人口开始外流。境内的绿宝石水库集水区是中塘广域市居民主要用水来源,使得石原村成为中塘最重要的集水区。
位于新中塘城东部,曾经以煤矿而繁荣,停采之后发展出了矿业遗迹特色旅游业。根津町位于新中塘城东北部的塘埠河集水区中、上游为塘埠河主流流经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多山且少平原,以九条山区、金山石山区等山区老街的旅游出名。
为新中塘城人口最少的行政区,每年农历新年之后的灯会是室兰村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室兰村位于塘埠河上游,是塘埠河的源头,位于新中塘城东北部,东与根津、双龙相接;南与八幡相接;北和塘埠市、台场区为界;西与石原村相接。面积约71.34平方公里,境内的瀑布风景比较有名。
前身“双龙村”,因八事川和八幡川在其境内交界,形成两条蜿蜒盘旋的“龙”而得名。位于新中塘城东部,境内多山。起初双龙村属于中塘县塘埠郡,后来在塘埠市独立设为省直辖狭域市之后,才改设为中塘县的直属市町村之一。
前身“东角村”,顾名思义,是中塘广域市、也是塘南岛最东端的行政区。地广人稀,开发程度低,但是境内以福临海水浴场、福临便当(盒饭)和东极公园(塘南省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塘南岛地理极东点)出名,而旅行者很多。此外,境内即将修建核电站,引起不小争议。
前身“新界市”,位于中塘市区部南侧,原为塘南省面积第二大的县辖市,也是原中塘县面积最大的县辖市。北边以新界河及其支流方南川,作为与中塘市南缘的方南与木灵(现称木灵区)之间的界限。作为中塘都市圈的卫星城市之一,新界区已经是中塘郊区主要的住宅区,交通发达,境内的蓝水潭、潭头溪是塘南省北部著名的观光景点。另外境内还有中塘七·二三大崩坏纪念碑,由刘可茜、郭俊名等人写信给中塘广域市知事孙光耀提议设立。
位于新中塘城东南端,东北接双龙町,西南接石原村、乌养天颂族自治村,东南与幽兰县上城町、石溪村相邻,境内地形多山。八幡为中幽公路的中转站,西距中塘市区38公里,东距幽兰县42公里,区内多山地,河谷平原为八幡村主要聚落所在——当地原住民为古越人的一支,保留了以船代步的习惯,修建聚落也喜欢在大河边。境内经济作物主要为茶叶。
位于新中塘城最南端,是新中塘城面积最大的行政区,中塘广域市唯一的广域市天颂族自治地方,境内多山且地广人稀,观光旅游以温泉、樱花著称。区内原住民族为天颂族Fuki部落,汉人大多为中塘七·二三大地震时逃难到此的新界人。
前身“长和市”,因“长远的和平”而得名,位于新中塘城中部,也是新中塘城的市中心和文教区,北隔新界河与中塘市霞关区、满江区、塘灵区、木灵区相邻,南与新中塘城和谈区相连。境内有大量通勤人口,人口密度高达37542人每平方公里,为塘南特别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市町村。
前身“和谈市”,旧称“扫杆铺”。因善溪大宁人民民主国推翻善溪大宁国时,在此处举行和平谈判,使得中塘和平解放而改名。位于中塘盆地南侧,区内人口近40万,甚至高于千翼市等省辖狭域市的人口,是塘南特别省人口第五多的区市町村,其与长和区关系密切,属于双城关系,二者合称为“两和地区”。
前身“南山市”,因位于中塘盆地西南角而得名。西隔大唐川与橡木林区相望,东与和谈区相邻,东南越过山丘与新界区相邻,南邻黑部区,西北与船桥区相邻。原为南山村,因邻近的船桥发展达到饱和,进一步往南发展,先是升格为南山町,之后1983年升格为中塘县第7个县辖市“南山市”。目前区内有47丁、1236町。
前身“黑部市”,原为“黑部町”,位于中塘盆地西南角,三面环山,西北面向大唐川河谷的平原。东与新界区、乌养天颂族自治村为界,南与枣园广域市长安天颂族自治町,西与枣园广域市大川区为界,北与三鹰区、橡木林区、南山区为界。早期由于地处山麓,又有河流汇集,按照天颂族的习俗,这里就发展成了繁荣的聚落。但之后河流淤积而失去船运便利,人口出现停滞。直到中塘大学在此建设分校区,黑部逐渐发展成学园都市,并涌入大量人口,撤町改市。到2009年时,黑部区人口已经超过10万。
前身“橡木林市”,因境内种植大量的橡树,以防止大唐川泛滥而得名。北接京桥区,西接枣园广域市琅山区,南接黑部区,东接船桥区,东南接南山区。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划分42丁、969町,人口总数18.08万人。区内出产的酒曾经比较出名,但是酒厂后来拆迁至小林区,酒文化逐渐没落。
前身“三鹰市”,原为“三鹰町”,位于新中塘城西南侧,境内盛产黏土,陶瓷和砖瓦制造工业发达。虽然三鹰区为中塘广域市管辖,但是因为靠近枣园广域市的主城区,因此三鹰区和枣园的关系更近。
前身“三条市”,是塘南特别省和中塘广域市第一个县辖市。位于新中塘城中西部,是中塘都会区的卫星城市之一,区内居民大多数是塘南特别省中南部的外来移民。三条区为塘南特别省人口密度第四大的市区,人口密度23485人每平方公里,区内有“大中塘都会公园”,是新中塘城最大的公园。
前身“京桥市”,位于新中塘城西部,境内有大量在中塘工作的外来人口,成为中塘市的卫星城市之一。京桥区也是省卫生厅中塘医院的所在地,人口42.3万人,为塘南特别省人口第四多,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万人。
前身“飞驒町”,得名自日本飞驒山(北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新中塘城西部,紧邻京桥区、小林区、九谷区以及枣园广域市琅山区。境内有30%是平地,其余为坡地、河谷。区内有省城高速惠安高架道路,往返中塘市中心更加便利。
前身“小林市”,原为“小林町”,位于新中塘城最西端,除了沿海地区拥有狭窄的平原以外,主要位于平均海拔250米的小林台地上。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东北与六本区相接,东与九谷区为界,南与飞驒区、枣园广域市琅山区为邻,西为枣园广域市浔阳区,北靠塘南海峡。第一纵贯高速道路小林JCT就在小林南部近琅山边界。境内以小林观音寺为主要观光地。小林区因交通建设和新市镇等陆续开发,人口逐步增长,成为商业与农业并存的区域。
前身“芦屋市”,旧称“鹭屋”,是中塘都市圈的卫星城市,1987年因人口突破15万人,由芦屋村改制为芦屋市,2000年因中塘县合并入中塘广域市,再改制为芦屋区。目前区内人口已经突破20万,虽然紧邻中塘市区部的结城区,中间隔着七海河,但没有修建任何桥梁,必须绕道三条区的九九桥。芦屋区为新中塘城人口密度第二大的市区,人口密度2.6万人每平方公里。
前身“九谷市”,原为“九谷町”,位于新中塘城西部,与中塘市区部相邻。北部为日光山,东南为三条、京桥两区。除了东南部为平地以外,其余地区均为丘陵,东南有九谷JCT,可以通过塘南省道65号前往南山,或是通过联络线连接塘南省道64号九谷二JCT,此JCT为塘南特别省车流量最多的JCT。
前身“六本町”,位于中塘盆地西北部,总面积39.49平方公里,主要位于七海河出海口西侧。东北部隔七海河与七海区相望,西接小林区,南隔日光山与九谷区相接,西北为塘南海峡,东接中塘市区部长门区、结城区。下辖10丁195町。
前身“七海市”,原为“七海町”,得名自七海河,位于七海河出海口北侧,北邻三浦町,南邻中塘市区部长门区,西滨塘南海峡,西南与六本区以七海河相隔。以“水城”旅游和河光山水闻名,此处曾是历史上善国塘南的第一大港,也是塘南省北部最早开埠、西方文明在塘南省北部传播的起点。正在进行中的工程有塘南省道61号延伸及七河大桥工程。
前身“三浦村”,位于新中塘城西北部,北邻石山町,西北滨塘南海峡,西南连七海区,东南连津山町及中塘市区部长门区。町内人口过度集中的现象存在,下辖13大字254小字。
前身“石山村”,境内滨海地区有一石头形成的柱子,得名“石山”。位于新中塘城最北部,是滨海的小渔村,也是塘南岛最北的行政区。区内出产的农产品主要有花生、茶叶、粽子和渔获。塘南岛最北点是石山町北角灯塔。
邮递区号 | 名称 | 面积/平方公里 | 人口/万人 |
207 | 万寿町 | 63.38 | 2.09 |
208 | 津山町 | 49.21 | 2.04 |
220 | 船桥区 | 23.14 | 55.41 |
221 | 台场区 | 71.24 | 20.92 |
222 | 深沟区 | 20.57 | 2.37 |
223 | 石原村 | 144.35 | 0.72 |
224 | 根津町 | 70.73 | 3.73 |
226 | 室兰村 | 71.34 | 0.42 |
227 | 双龙町 | 146.25 | 0.80 |
228 | 东角町 | 99.97 | 1.10 |
231 | 新界区 | 120.23 | 30.42 |
232 | 八幡村 | 170.84 | 0.65 |
233 | 乌养天颂族自治村 | 321.13 | 0.63 |
234 | 长和区 | 5.71 | 21.45 |
235 | 和谈区 | 20.14 | 40.71 |
236 | 南山区 | 29.56 | 24.04 |
237 | 黑部区 | 191.45 | 11.57 |
238 | 橡木林区 | 33.13 | 18.08 |
239 | 三鹰区 | 21.12 | 8.89 |
241 | 三条区 | 16.32 | 38.32 |
242 | 京桥区 | 19.74 | 42.35 |
243 | 飞驒区 | 19.16 | 7.74 |
244 | 小林区 | 54.15 | 13.20 |
247 | 芦屋区 | 7.44 | 20.02 |
248 | 九谷区 | 34.86 | 9.25 |
249 | 六本区 | 39.49 | 4.18 |
251 | 七海区 | 70.66 | 19.32 |
252 | 三浦町 | 65.99 | 2.21 |
253 | 石山町 | 51.26 | 1.08 |
塘南特别省 |